他讓荒山變果園 ?陳志的創業故事
陳志和工人在除草
外出打工,陳志心中始終惦記著家鄉發展;不忍心看到家鄉土地撂荒,決定返鄉創業,將荒山變果園。 創業過程中,家人、村民不理解時,他從不放棄,立志改變家鄉面貌,帶動村民增收致富。
6月17日,記者來到東興區大治鄉陳志的果園,放眼望去,成片的柑橘林、李子林,儼然就是一個花果山。
“清除雜草,讓柑橘更好地生長……”和工人正在果園清除雜草的陳志告訴記者,3年前,這里還是一片荒山,經過努力,如今已變成了果園。
不忍土地撂荒,想讓村民富起來
陳志今年47歲,是東興區大治鄉土主村7組村民,1992年高考落榜后便加入南下打工潮,到廣東當過建筑工人和車間工人。
有一年春節回家,陳志看到家鄉土地撂荒,村里經濟發展落后,心里很不是滋味。“土地是農民發展經濟的‘命根子’,如果合理利用,或許就是另一番景象。”陳志心里萌生了返鄉開荒種果樹的想法。
2016年4月,陳志結束打工生涯,返鄉投資100多萬元,在大治鄉土主村7組、11組流轉了240畝撂荒地,成立了種植合作社。
當他看到流轉的土地長滿雜草、雜樹時,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。陳志告訴記者,開荒花了一番功夫,他和工人每天早出晚歸,經過一年的努力,才開墾出來種上柑橘樹和李子樹。
陳志(左一)查看李子長勢
親朋不理解,不放棄終獲肯定
陳志第一次向父母提出承包撂荒地種植果樹就遭到反對。“開荒投入大,見效周期長,不是拿錢打水漂嗎?”父親建議他重新選擇創業項目。
陳志再次站到家鄉的山坡上,看到成片的撂荒地,很是心痛,“如果把荒山變‘金山’,那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嗎?”陳志更加堅定自己的想法,父母見兒子決心已定,也只好同意。
有少數村民認為,土地撂荒多年都沒人流轉,也擔心陳志虧本后拿不出流轉費,有的人寧愿土地撂荒也不流轉。見狀,陳志上門做思想工作,并請村委會作擔保。最終,村民被他的誠意打動,同意把土地流轉給他。
雖然陳志外出打工多年,積累了一定經驗,但對于果樹種植,卻是一個“門外漢”,經常遇到難題。
有一次,陳志看到柑橘葉發黃,上網查詢發現,這是“脂點黃斑病”,如果不及時防治,樹葉會掉完,嚴重的還會枯死。
找到了病因,防治是關鍵。陳志及時請來市農科院果樹專家到現場指導,按照專家提供的防治方法,及時使用藥物,才避免了柑橘樹的死亡。
陳志在實踐中不斷摸索,經常到其他果園學習;遇到果樹管理上的問題,虛心向果樹專家請教;平時多看書、瀏覽網頁,學習果樹栽培技術。
解決村民就業,帶動大家增收
“這么大一個果園,你一個人管理得過來嗎?”記者問。“平時果園有固定的管理人員。”陳志說,村民土地流轉后就到合作社上班,一天工資60元。
“合作社最忙時有30多個工人,都是當地村民。”土主村11組貧困戶陳端文告訴記者,土地流轉后,他和妻子長期在合作社上班,一年能掙2萬多元。
采訪當天,陳志一邊查看李子長勢,一邊說:“辛勤付出,終于開始收獲了。”看到昔日荒山變成綠色果園,陳志心里更加堅定了創業信心。
對于下一步打算,陳志表示,流轉的200多畝果樹豐產后,準備在大治鄉繼續流轉撂荒地,擴大果樹種植規模,改善鄉村生態環境,創業帶動就業,帶動更多村民種植果樹,爭取讓荒山變為“金山”。
土主村黨支部書記陳志明表示,陳志返鄉流轉土地種植果樹,讓荒山變果園,不僅自己實現了創業致富夢想,還帶動身邊村民共同致富。
- 返鄉養豬 他帶鄉親走上致富路(2019-06-19)
- 1~5月,我市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.4%(2019-06-19)
- 他讓荒山變果園 ?陳志的創業故事(2019-06-19)
- 一畝“怪”南瓜 年入兩萬元(2019-06-12)
- 一碗水粉背后的故事 市民陳賢芬的創業經歷(2019-06-12)